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

淺談傳統太極拳的養生之道

摘至 淺談傳統太極拳的養生之道

        主講人:張麗萍(樂活太極養生館、楊氏傳統太極拳傅清泉嫡系傳人)
講座時間:2012年4月28日(星期六)13:30
講座地點:嘉興市圖書館二樓報告廳

太極拳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,經過長期實踐,人們發現太極拳是一種重要的健身和防治疾病的運動形式。我國是最早運用體育運動防治疾病的國家,醫學經典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“其病多痿厥寒熱,其治宜導引。”漢代名醫華佗的理論是:“人身常動搖則穀氣消,血脈通,病不生,人猶戶樞不朽是也。”這些都說明,太極拳在防治疾病中有著積極的作用。現代社會注重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,太極拳越來越為人們所追求和重視。
  傳統楊氏太極拳的
  作用和特點
  養生和陶冶情操
  許多朋友通過太極拳的活動鍛煉,慢性疾病無形中消失了。有很多醫生在給慢性病人開處方時,就建議打太極拳,因為通過打拳會有療效,這種方法是藥物和鍛煉相結合。
  太極拳要求動靜結合,適應性強,無論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都能練。楊氏太極拳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動作平穩緩和,式式均勻。比如有心臟病的人,不能練動作比較激烈的運動操,而練太極拳就可以,只要堅持鍛煉效果就很明顯。練太極拳還能協調平衡神經。因為太極拳要求“靜”,思想集中,全神貫注,排除雜念;另外,活動增加了體力疲勞,有不少人有神經衰弱症狀,練後睡眠就逐漸正常了。練太極拳對高血壓患者也起作用。一般高血壓都伴隨著心臟病,屬於循環系統疾病。這種病要求心靜、環境安靜,同樣練拳也要求心靜、體松,環境清靜,二者統一在“靜”中,在“靜”中進行活動,練拳後就感到很輕鬆愉快,血壓也就穩定了。所以朋友們應既練功法又修身養性,陶冶情操。
  
  楊氏太極拳特點
  楊氏太極拳的特點,可用28個字形象概括:“柔和緩慢,虛實分明,圓活連貫,速度均勻,上下相隨,全神貫注,呼吸自然。”其拳架風格:“舒展大方,結構嚴謹,身法中正,動作和順,輕靈沉著。”
  
  傳統太極拳養生
  及太極有氧運動
  打通經絡
  不管是站樁還是邁太極步,乃至練拳架,都強調要提肛。提肛能起保健作用。因為肛門附近有三條經脈:督脈、任脈和沖脈,這三條重要經脈都起於會陰,分別主管著氣、血和性。氣、血、性是人活在這個世上最關鍵的東西。這三條經脈決定著人的生老病死,從起式的第一吸開始,就同步進行“收陰提肛門”,並持久地保持到收功才放鬆。
  一開始練習打坐,多數人是坐不住的,開始是大腿根疼,一直延伸下來,到大腿、膝關節、小腿甚至腳踝。中醫說“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”,疼痛說明經絡不通,打坐有利於腿部經脈的疏通和血液流通。
  
  練習身體沖著氣感
  如何才能得到氣感,先談談我個人的粗淺體會。“虛心實腹”,就會“氣益鼓蕩”,動作要做到穩、柔、緩、勻;呼吸要細、勻、深、長,易於氣沉丹田,氣遍全身。練拳中行氣如九曲珠,即動作一起,意念就要跟上,意到氣到,好像珠子走盤那樣圓滑,沒有停頓,上下左右連貫協調,處處貫注著氣,使身體舒松,氣血暢達,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。氣在全身運行時,內臟器官進行著氣的按摩,這促進肌體與外界氣體交換,增進新陳代謝。內氣在體內產生首先體現在手指上,經過一段時間練拳會感到手指發麻、發脹、發熱,這就是初步氣感,再逐步做到周身放鬆、心氣下降、收腹提肛,慢慢就會感覺到小腹發沉、發脹、發熱、腸鳴,這還只是初步有了丹田內氣的感覺,雖然感覺還很弱,時有時無,但繼續練下去會進一步充實飽滿。另外,在練套路時從動作要領、基本用意、攻防含義中去體會就會更深透。推手時會根底扎實,沾、粘、連、隨和聽、化、拿、發掌握得更好,逐步實現練拳者要追求的內外兼修、虛心實腹,達到健身、強身、防身、娛樂的目的。只有練出有氧運動的最佳效果,才能增強免疫力。
  
  做好人體的結構
  練習太極拳除全身各個肌肉群、關節需要活動外,還要配合均勻的呼吸,在練習中特別強調拳架要符合人體結構,儘量做到“心靜”,全神貫注,因此它能調節身心,對人體各大器官、神經系統、心腦血管、呼吸系統、骨骼肌肉等都會有極大的益處。
  太極拳是一種合乎生理規律的運動,步伐穩健,關節伸屈靈活,會使人形成良好的體型,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良好的作用,減少體內淤血,改善消化功能與新陳代謝過程。太極也是一種需要思想融入的拳術,習練中會悟到很多哲理性的東西,然後把所悟到的融入生活,相信會有很大收穫。
  太極拳與“太極操”的區別
  常言道,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。太極拳的門道是什麼?
  我們看太極拳演練,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師,練拳出神入化、韻味十足,而一般人練拳,總使人感到平淡無味,這是為什麼呢?這就是太極拳與“太極操”的區別。像廣播體操等以肢體為主的簡單運動就是“操”,所以,如果練的是太極拳的套路,而沒有內勁與內動,就只能是“太極操”。
  太極拳與“太極操”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“內動”,這也是太極拳的門道。行拳不能只注重手動、腳動,真正的太極拳應當是根節在動,由內動帶動外動,這也正是“節節貫穿”的體現。那麼,根節在哪里?在腰上上肢動作的順序是腰動、背動、肩動、肘動、腕動到手動。下肢的動作是腰松、胯松、膝松、踝松,腰帶胯,胯帶膝,膝帶踝,最後達到腳,做到輕起輕落,靈活自如。例如繃、捋、擠、按、采、列、肘、靠、推、分、插等動作,看似手在動,其實都是腰在動,而後帶手臂,最後體現在手上。進退步也是如此,這就是內動。我們一定要學習太極前輩留傳下來的精髓,而不僅僅是套路,既打出端莊、舒展、漂亮的外形,更體現出傳統太極拳的內在韻味。
  
  太極拳適用人群
  究竟什麼年齡練太極拳好呢?有人認為老年人較適合,殊不知到歲數大了再練,雖然可以,但身體各種機能已經退化,練習效果也不會太好。據科學分析,練習太極拳最佳年齡是12歲到45歲之間,這個年齡段身體和領悟力都是最好的,這時鍛煉不僅能強腦益智、強身健體,還能預防各種疾病,修身養性。
  
  初學太極者注意事項
  太極拳可以健身,但練習不當也會傷身。情況出現最多的是膝關節損傷,主要誘因是不正確的姿勢。在太極拳運動中要避免重力放在膝關節上,轉移重心時,要腳底用力,膝蓋外撐,重力自然會轉移到胯部,這是人體力學原理。要注意:勿弓過(屈膝程度不要太過);勿扭擰(轉身時負重扭轉不要過度,腳尖與膝尖不形成夾角,要保持一個方向);勿滯勁(行架過程中減輕膝關節“壓力”);勿激烈。
  “練拳不練腰,終究藝不高”,腰的位置也很重要。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身法正,必須從預備式開始,立頂、下頜微收、松肩、垂肘、含胸拔背、松腰松胯、斂臀、目視前方,這都是練太極拳必須知道的常識。一旦行起拳來,一定要做到尾閭中正和內外三合,這是身法正的重要保證。只有尾閭中正,才能“立如秤准,活似車輪”。尾閭中正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腰脊豎直,要保持“立身中正”。腰為一身之主宰,只有做到松腰松胯、氣往下沉,兩腿兩腳才能有力,下盤才能穩固,腰腿才能靈活,動作才能隨心所欲、舒展大方。
  太極拳是處處以腰為中心的運動,腰一動周身俱動。太極拳的虛實變化,皆應由腰帶動。只要做到以腰為軸有序轉換,快慢相間,節節貫穿,開合有變,動作就能做到上下相隨,周身一家。例如楊氏傳統二十八式雲手,攬雀尾、手揮琵琶,腰的轉換就特別明顯,都是用腰帶動兩臂運動。
  
  如何練好太極拳
  練好太極拳,簡單可歸納為9個字:“貴堅持、明拳理、勤體悟。”
  
  貴堅持
  有人說太極拳太難,不好學,其實並不難,今天練一兩式,明天練一兩式,總能學會。練太極拳,貴在堅持。大家知道太極拳是內外兼修、身心合一、形神兼備的拳術,要練好得步入四個階段,即求形、求息、求意、求意氣結合,必須一層一層練,就像上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讀研究生一樣,一步一步上層次,不能急於求成,只有持之以恆,才會真正健身受益。
  
  明拳理
  一要學會放鬆。因為太極拳是行心用意、內外一體的拳術,往往人在靜極默篤之後,靈慧方能始現。所以打拳時須將身勢立穩,重心放正,身心鬆開,全身沒有絲毫拘滯之力,雜念摒除,使體態歸於自然而後出動。動時以心氣行運,以腰脊領帶,靜靜地將一套太極拳打出來,慢慢領會太極拳高深的境界。
  二要身法姿勢正確。拳架要立身中正,虛靈頂勁,松腰塌胯。每招每式要使“力起於腳,發於腿,主宰於腰,形於手指,由腳而腿而腰,完整一氣,向前退後皆然,若有不得機得勢,身便散亂,其病必於腰腿求之”,領會到腰是周身上下相通樞紐。還要做到立身中正,松肩垂肘,氣沉丹田,含胸拔背。太極拳的步法要點就是分虛實,全身重心在兩腳之間轉換。總而言之,身法要不偏不倚,步法手法要無過不及,這才是習練太極拳正確功架的基本方法。
  三要用意不用力。太極拳的力不是靠肌肉收縮所產生的硬力或拙力,而是慢中求功,通過練體固精,練精化氣,練氣化神,練神還虛所得到的松彈綿軟而又厚重的勁,此勁如棉裹鐵,打到對方身上,入裏透內。 
  
  勤體悟
  練太極拳要反復操練和細心揣摩。當所學招式和要領弄明白後,要反復操練,用心揣摩每個動作的內在含義和韻味,以求得周身各節的配合恰當自如,動作的舒展大方而無拘禁,身心的協調而不散亂,使整套動作以意識的牽引而連綿不斷。式如行雲流水,抽絲掛線,邁步如貓行。要先在心,後在身,腹松靜,氣斂入骨,神舒體靜,時刻在心,牢記一動無有不動,一靜無有不靜,牽動往來氣貼背,內固神,外示安逸,全身意在精神而不在氣,在氣則滯,有者無力,無氣者純剛,氣若車輪,腰如車軸,如能本著以上道理認真追求,必定會成功。
  我在這裏告訴大家,希望愛好太極拳的拳友們不要盲目地練太極拳,否則會帶來膝蓋的受傷,要有一個明明白白的老師來指導,師傅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
  
  讓太極趕快融入我們的生活中吧,習練太極拳——美麗與智慧同行,內在與外在兼修,這也是人生最為寶貴的財富。

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

科學習練太極拳防止膝關節損傷

轉移重心時,要腳底用力,膝蓋外撐,重力自然會轉移到胯部,這是人體力學原理? 需要好好悟一悟!!

摘至 科學習練太極拳防止膝關節損傷

太極拳可以健身,但練習不當也會傷身。
情況出現最多的是膝關節損傷。損傷的主要原因是練拳時的不正確姿勢。
膝是由關節和關節韌帶等周圍組織所組成,是脛腓骨與股骨的連接處。
用膝蓋承受重力,或轉動膝蓋轉移身體重心,是錯誤的運動方式,必然會引起膝蓋疼痛,並造成越練越傷的結果。膝關節的正常生理運動是縱向的屈伸運動。在太極拳運動中要避免重力放在膝關節上。轉移重心時,要腳底用力,膝蓋外撐,重力自然會轉移到胯部,這是人體力學原理。

具體如圖示:


所以,在太極拳運動中要先學會太極思維,改掉常人的用力習慣。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。
在練習太極拳的整個過程中,膝蓋是不用受力的,力要全放在胯部。膝關節僅是一個過力點,而不是受力點。避免扭動膝蓋去轉移重心。如果膝蓋有舊患或受過傷,要更加小心。
運動過程中,膝關節的運動方向是直接向腳尖方向,但不可過腳尖。其主要方法是收胯,否則膝關節的前點容易造成疼痛。
練習過程中,如有膝蓋酸痛的感覺,心理負擔不要太重,別害怕,休息過後,不適感會消失。如果是膝關節的拉傷或扭傷,則是刺痛的感覺。
如有舊患,要加強對膝關節的保養,練拳前要充分活動膝關節,做足熱身運動。練拳後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或風吹,要熱敷和按摩。正確的練習方法,不但不會引起傷痛,還會醫治膝蓋舊患。
練拳膝蓋疼痛不用害怕。首先,練拳過程中一定要時時注意姿勢的要求,如松胯,膝關節與足尖方向要一致等等。其次,練拳要慢慢練,放鬆練。心理緊張,容易造成動作緊張。再者,初學階段,要注意運動適量,循序漸進地提高。
附: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:
1、練拳的過程中,拳架下盤未達到正確要求,以至膝蓋受力。
2、練習者本身下肢肌肉無力,尤其是在耐力及控制力方面有所欠缺,造成膝蓋的扭傷。
所以,在太極拳運動中要先學會太極思維,改掉常人的用力習慣。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。
在練習太極拳的整個過程中,膝蓋是不用受力的,力要全放在胯部。膝關節僅是一個過力點,而不是受力點。避免扭動膝蓋去轉移重心。如果膝蓋有舊患或受過傷,要更加小心。
運動過程中,膝關節的運動方向是直接向腳尖方向,但不可過腳尖。其主要方法是收胯,否則膝關節的前點容易造成疼痛。
練習過程中,如有膝蓋酸痛的感覺,心理負擔不要太重,別害怕,休息過後,不適感會消失。如果是膝關節的拉傷或扭傷,則是刺痛的感覺。
如有舊患,要加強對膝關節的保養,練拳前要充分活動膝關節,做足熱身運動。練拳後注意不要用冷水洗或風吹,要熱敷和按摩。正確的練習方法,不但不會引起傷痛,還會醫治膝蓋舊患。
練拳膝蓋疼痛不用害怕。首先,練拳過程中一定要時時注意姿勢的要求,如松胯,膝關節與足尖方向要一致等等。其次,練拳要慢慢練,放鬆練。心理緊張,容易造成動作緊張。再者,初學階段,要注意運動適量,循序漸進地提高。
附:膝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:
1、練拳的過程中,拳架下盤未達到正確要求,以至膝蓋受力。
2、練習者本身下肢肌肉無力,尤其是在耐力及控制力方面有所欠缺,造成膝蓋的扭傷。
3、運動過量。